「末日博士」(Dr Doom)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主張國有化資不抵債銀行
資不抵債銀行宜國有化
一年前,我預計美國金融機構的虧損將達到1萬億美元,甚至可能高達2萬億美元。當時經濟學家及決策者的共識是這些估計言過其實,因為人們相信次按損失只有大約2000億美元。
正如我所指出的,隨着美國及全球經濟滑入嚴重的衰退,銀行虧損將大大超出次按領域,包括次按,近次按及優等房貸、商業房地產、信用卡、車貸、學生貸款、企業及商業貸款、企業債券、國家、州及地方政府債券,以及所有這些貸款證券化資產的虧損。從那時開始,美國銀行的撇賬已經超出了1萬億美元(也就是我的最低估計),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高盛等機構現在估計虧損要超出2萬億美元。
英銀行情況相同
不過,如果你認為2萬億美元的數字已經龐大,那麼我的研究諮詢公司RGE所做的估計,表明美國各金融公司做出的貸款總體虧損及其持有的資產市值下跌將高達約3.6萬億美元。
美國銀行及證券公司要承擔一半的風險,或者是1.8萬億美元。剩下來的將由美國及世界各地的其他金融機構承擔。去年秋天支撑銀行資產的資本只有1.4萬億美元,這樣美國銀行系統將欠缺4000億美元。或許政府及私營部門給這些銀行注資後,也是接近零。
銀行還需要1.5萬億美元,才能令資本回到危機前的水平。人們需要這些錢才能解決信貸緊縮問題及恢復向私營部門借貸。所以在整體上,美國的銀行體系已經實際上資不抵債了。英國的銀行體系大體上也是資不抵債,而且許多歐洲大陸的銀行也是如此。
一般而言,人們有四種途經來清理面臨體制危機的銀行系統。分別是給銀行重新注資外加政府「壞銀行」購買其有毒資產、重新注資外加政府擔保有毒資產(銀行首先要承擔虧損)、政府擔保下的私人購買有毒資產(也是美國政府目前的方案),以及直接國有化(如果不喜歡國有化這個說法,就叫「政府破產管理」)資不抵債的銀行,並且在清理之後重新賣給私營部門。
「壞銀行」缺點太多
以上四種選擇中,前三個存在嚴重的缺陷。在「壞銀行」模式中,政府可能會為不良資產支付過多,這些不良資產的實際價值無法確定。即使是在擔保模式中,也會隱藏着過多支付的問題(或過度擔保,政府收取的費用並未能合理定價)。
在「壞銀行」模式中,政府管理其收購的所有不良資產又帶來新的問題,因為政府沒有專長和經驗來完成這一任務。美國財政部笨拙的方案就是把有毒資產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剝離,同時提供政府擔保。這一模式過於缺乏透明度及複雜,因此這方案一經宣布,股市隨即大跌。
因此在似是而非的情況下,國有化或許是一個更為傾向於市場的方案。這一方案把明顯資不抵債機構的普通股及優先股一掃而空,如果資不抵債過於龐大,甚至包括未經擔保的債權人。與此同時,這一方案給予納稅人一定的好處。通過在政府擔保條件下在清理不良資產後,向新的私人股東轉售大部分資產及存款,這一方案還可以解決管理銀行不良資產的問題(因為Indy Mac倒閉時就是這樣處理)。
重整資本出售
國有化還解決了銀行規模過大難以倒閉的問題。這些銀行舉足輕重,因此政府就須要以納稅人高昂的代價予以挽救。這問題確實已經變得更大,因為目前的做法已經導致體弱的銀行接管更加體弱的銀行。
兼併這些借屍還魂的銀行,就像是醉鬼互相幫助站起來。摩根大通接管貝爾斯登及華盛頓互惠銀行、美銀接管Countrywide及美林集團、以及富國銀行接管美聯銀行,這些案例都突出了這一問題。隨着國有化,政府就可以分解這些金融怪物,並且以規模較小但資本良好的銀行面目出售給私人投資者。
瑞典在九十年代早期銀行危機的時候成功地採用了這一手法,而美國及英國目前的措施可能會最終產生日本式的借屍還魂銀行。這些銀行從來就沒有得到妥善的重組,並且無限期延長了信貸凍結。日本由於未能清理銀行問題而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接近蕭條困境。美國、英國及其他經濟體如果未能採取合理行動,將有相似的風險,也就是數年的衰退及通貨緊縮。
作者為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經濟和金融諮詢機構RGE Monitor(www.rgemonitor.com)的主席。
版權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9年
(原文﹕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roubini11)